来源: 春耕大师课 2023-04-11 17:20:36
近期,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指导,中国三农发布、《三农群英汇》栏目 特别策划的春耕大师课第四讲《小麦春季病虫草害:发生形势与防治技术》直播录制完成。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防治处推广研究员 赵中华老师,做了题为《小麦春季病虫草害:发生形势与防治技术》的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当前小麦病虫发生情况、病虫草害的发生趋势、春季主要病虫草害的识别、小麦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注意事项等五个方面。
一、当前小麦病虫发生情况
据各地监测数据,截止2022年12月,全国已出苗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6.2%,比上年同期增加11.5个百分点。
去年秋冬季,由于大部分冬麦区降水充足,土壤墒情好,冬小麦基本都是适期播种,个别早播。目前,苗情长势明显好于上年,西南冬小麦进入抽穗灌浆期、江淮返青拔节期、北方冬小麦进入返青期。
据调度,截至2023年3月8日,小麦重大病虫全国发生面积共7318.4万亩次,比去年同期减少2.8%。
小麦条锈病在汉水流域扩展加快。截至3月8日,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甘肃6省(市)159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52.8万亩,周环比增加22个县、13.5万亩(增幅为34.4%),与去年同期相比,县数增加7个县、发生面积减少6.3万亩,总体病情接近去年同期。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11个县见病,接近去年同期;甘肃陇南文县3月3日见病,见病时间接近2022年同期、晚于常年。
一、当前小麦病虫情况
小麦白粉病在中西部麦区发生较重,发生面积183.5万亩,同比增加53.6%。四川、重庆、山西、陕西、湖北发生面积104.4万亩,同比增长2.2倍;最高平均病叶率,陕西、河南、湖北、山西、重庆、四川为11.0%-50.2%,高于去年的3.0%-40.%-40.0%。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华北、黄淮、江淮麦区,发生面积2959.8万亩,同比减少24.9%。大部省市发生面积和平均病株率均低于去年同期。
小麦蚜虫上升快,南部麦区发生重。发生面积1084.2万亩次,周环比增加57.3%,同比增加10.3%。西南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重于去年同期。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陕西发生面积831.3万亩次,同比增加18.4%;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发生面积周环比增加54.4%-4.6倍。平均百株蚜量,重庆、四川、贵州为100头-500头,高于去年同期的49头-210头,安徽、河南、陕西为7.7头-12.6头,高于去年同期的6.9头-7.7头,四川局地最高百株蚜量1.2万头。
麦蜘蛛在江淮黄淮麦区发生较重。全国发生面积3024.3万亩次,周环比增加33.6%,同比增加24.7%。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发生面积2968.6万亩,同比增加20.9%。平均每尺单行螨量,陕西、河北、山东为8.4头-27.9头,高于去年同期的3.6头-22.7头,其余大部县市低于去年同期。
一、当前小麦病虫发生情况
草害:发生普遍,南方以禾本科为重,北方以阔叶草为主。
经与国家气象局咨询,三月下旬总体是一个温度偏高,降水偏少的天气状况。
各地应及时浇灌,并及时防治因旱而导致的蚜虫、红蜘蛛等的为害。
据国家气象中心监测,近期全国大部麦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大部麦区无降水。据国家气象中心预报,未来十天,北方大部麦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一3℃,有利于蚜虫、麦蜘蛛等数量上升;长江中下游麦区及西南地区东部有两次集中降水,局地降水量大,有利于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的蔓延扩展;四川南部、云南中北部降水稀少,有利于蚜虫数量继续上升。
总结:现在是一个什么状况?
总体感觉就是病害虫害同时在发生,而且由于干旱了,这个虫害比病害走得更快
二、病虫草害发生趋势
预计2023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8.6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6亿亩次,虫害发生4.0亿亩次。蚜虫在黄淮海大部麦区偏重至大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纹枯病在华北麦区偏重发生,条锈病在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局部偏重发生。需重点监测与防控,最大程度减轻危害损失。
病害:
赤霉病全国发生面积900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在3亿亩次以上。其中,湖北大部、浙江北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河南南部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江苏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陕西关中、四川北部和东部中等至偏重流行。
条锈病全国发生面积4000万亩。其中,湖北大部、河南南部和甘肃南部偏重流行风险高,河南中北部、安徽中西部、山东西南部、四川盆地、陕西大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新疆伊犁河谷等麦区中等发生。
纹枯病全国发生面积1.2亿亩。其中,河南、山东和安徽大部、江苏中北部、河北南部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白粉病全国发生面积9000万亩。其中,江苏中北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和北部偏重发生,黄淮和华北和西北的其他大部麦区中等发生。
茎基腐病全国发生面积5000万亩。在黄淮和华北大部麦区呈加重发生态势。
叶锈病在华北、黄淮、江淮、西北、西南麦区发生5000万亩根腐病、全蚀病、叶枯病等病害在黄淮、华北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全国发生面积3000万亩次。
虫害:
蚜虫全国发生面积2.2亿亩次,总体偏重发生。其中,黄淮海麦区偏重至大发生,江淮、西南、西北大部麦区中等发生。
麦蜘蛛全国发生面积9000万亩。主要发生在江淮、黄淮和华北地区的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麦区。
地下害虫在西北和华北麦区发生4000万亩;一代粘虫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发生1000万亩,麦叶蜂在华北麦区发生面积1500万亩;吸浆虫、土蝗等害虫在部分麦区预计发生面积2000万亩。
草害:
小麦田杂草预计呈偏重发生趋势;
节节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雀麦、菵草、播娘蒿、猪殃殃等恶性杂草是防控重点;
近年统计,麦田杂草发生面积均在2.5亿亩左右,占种植面积的70%以上;
北方早春以阔叶杂草为主,南方以禾本科杂草偏重
针对2023年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并制定了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各地可参照方案,细化并落实防治技术。
三、小麦主要病虫草害识别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种类:
病害: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
虫害:蚜虫、麦蜘蛛(叶螨)、吸浆虫、地下害虫等主要草害种类:
麦田杂草有50余种,其中主要杂草有10余种。
单子叶杂草:碱茅、狗尾草、看麦娘、雀麦、旱雀麦、节节麦、菵草、野燕麦、鸭跖草等;
双子叶杂草:播娘蒿、荠菜、藜、卷茎蓼、牛繁缕、猪殃殃、王不留行、麦家公、麦瓶草、扁蓄、苣荬菜、葎草、打碗花、苍耳等。
1、小麦蚜虫,又名腻虫,为害小麦的主要有:获草谷网蚜、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
为害时期:苗期,穗期
为害部位及作用机理:
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麦蚜还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昆虫媒介,以传播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2、麦蜘蛛,又名红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主要有:麦长腿蜘蛛:Petrobia Latens(Muller):雌成螨体卵圆形,黑褐色,体长0.6毫米,宽0.45毫米,成螨4对足,第一对和第四对足发达。卵呈圆柱形。幼螨3对足,初为鲜红色,取食后呈黑褐色。若螨4对足,体色、体形与成螨相似。
麦圆蜘蛛:Pentfaleus major(Duges):成螨卵圆形,深红褐色,背有一红斑,有4对足,第一对足最长。卵椭圆形,初为红色,渐变淡红色;幼螨有足3对。若虫有足4对,与成虫相似。
麦蜘蛛春秋两季为害麦苗,成、若虫都可为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3、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属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雄虫体长2mm左右。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麦黄吸浆虫卵长0.29mm,香蕉形。幼虫体长2-2.5mm,黄绿色或姜黄色,体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腹末端生突起2个。蛹鲜黄色,头端有1对较长毛。
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平原地区,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被吸浆虫危害的小麦,其生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且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具有毁灭性,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产。
4.蛴螬,金龟子幼虫的统称,为鞘翅目全变态昆虫,有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常见的有华北大黑金龟,暗黑鱼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
5、金针虫,叩头虫科幼虫的通称,也是鞘翅目全变态昆虫,主要有:
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宽背金针虫等。
6、蝼蛄:直翅目蝼蛄科,为不完全变态昆虫,有成虫、若虫、卵三个虫态。常见的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
为害:咬食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茎,造成死苗
7.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
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
诊断:条锈病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锈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小麦产区,往往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近年来秆锈病仅在部分麦区零星发生,叶锈病和条锈病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
8、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
病原为镰孢属真菌若干个种,如禾谷镰孢菌、燕麦镰孢菌、亚洲镰孢菌等。
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但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为害性最大。
赤霉病除直接影响产量外,还产生毒素,对小麦籽粒质量影响较大,病粒率超过4%则不能作为粮食使用。
11、小麦茎基腐病,由镰刀菌等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是多种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
危害:小麦茎基部1、2节叶鞘及茎,表现为褐色或黑褐色,阻断叶片和根部的营养交换,出现弱株或死苗,湿度大或中后期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层;造成减产超过30%的地块极为常见。盐碱地、有机质含低的沙质土发病重。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趋势及原因随着秸秆还田年份的增加,翻田耕地作业的减少,这一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12、小麦根腐病俗称死穗病、白穗病。
病原: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
各小麦产区都有发生。东北春麦产区以苗腐、叶枯和穗腐为主,西北麦区主要危害根部和茎基部。冬麦区多发生根腐、叶枯和穗腐。
近年来小麦根腐病发展较快,在晋、冀、鲁、豫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大田病穗率达5%时,产量损失3%,病穗率达15%时,产量损失10%,病穗率达25%时,产量损失20%;病穗率达35%时,产量损失25%;病穗率达40%以上时,产量损失35%以上。
13、播娘蒿
十字花科
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
普遍发生
14、荠菜
十字花科
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
普遍发生
15、葎草
桑科
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
普遍发生
缠绕作物妨碍机械收割
16、藜
藜科
一年生草本植物
普遍发生
17、打碗花
旋花科
多年生缠绕或平卧草本植物普遍发生
18、卷茎蓼
蓼科
一年生草本缠绕植物
19、雀麦
禾本科
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
20、节节麦
禾本科
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
特征:幼苗期茎基部紫红色,叶面疏生柔毛,抽穗后高于小麦3-10厘米。
四、小麦春季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小麦病虫防治策略
根据小麦不同态区域,苗情发育情况,明确主攻对象,统筹兼顾,综合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以防治纹枯病、条锈病、茎基腐病、地下害虫为重点,挑治苗期蚜虫、白粉病和麦蜘蛛。抽穗扬花期以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
2、分区防控重点
华北麦区。主要包括河北的长城以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以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麦蚜和吸浆虫为主,兼治赤霉病、锈病、全蚀病、根腐病、粘虫和麦蜘蛛。
黄淮麦区。主要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等。以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治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等病虫害。
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全部以及河南信阳地区。以赤霉病、锈病、纹枯病、麦蚜、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黑穗病、黄花叶病、根部病害、灰飞虱、地下害虫等其它病虫害。
西南麦区。包括贵州、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以条锈病为主,兼治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关注草地贪夜蛾等入侵害虫的潜在风险。
西北麦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部分地区。以条锈病为主,兼治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新疆麦区关注雪霉叶枯病。
3、关键防治技术
返青拔节期: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苗期蚜虫和麦蜘蛛。
对小麦条锈病,要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控。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在越夏区加强麦田条锈病防控的同时,春季遮盖转主寄主小檗四周的麦秸堆,控制条锈菌有性生殖,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黄淮春季流行区,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
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烯肟·戊唑醇等。
纹枯病、茎基腐病,挑治麦蚜、麦蜘蛛防治。
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多抗霉素、井冈·蜡芽菌等进行防治;
对小麦茎基腐病,根据当地实践,参照防治镰刀菌用药,在试验基础上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噻呋酰胺、氰烯菌酯、嘧菌酯·丙环唑、氰烯·戊唑醇等药剂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
麦蜘蛛和麦蚜
如发现麦蜘蛛点片发生,可采用捕食螨进行控制,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
防治药剂: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等
抽穗扬花期。以预防小麦赤霉病、控制吸浆虫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
对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区,应在加强小麦生长中后期栽培管理基础上,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对高感品种,如天气预报有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
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新药,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适合病害流行的连续阴雨天气,需隔5-7天再用药防治1-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对多菌灵抗性高水平地区,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兼治。
抽穗扬花期。
对小麦吸浆虫,应重点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孕穗初期当早上或傍晚手扒麦垄看到1-2头成虫在飞时,应及时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呋虫胺等农药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效果。
对小麦白粉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进行兼治。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
草害:
防治原则:
水旱轮作区麦田,杂草基数大,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
播后苗前,选用异丙隆、氟噻草胺、丙草胺、吡氟酰草胺、氟吡酰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防除技术:
在冬前或早春,当小麦处于3-5叶期、杂草2-4叶期: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环吡氟草酮、精噁唑禾草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日本看麦娘、看麦娘;
选用甲基二磺隆与异丙隆复配制剂防治菵草、硬草;
选用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猪殃殃、牛繁缕等阔叶杂草。
防治原则:
旱旱轮作区麦田,在秋播时土壤墒情好的条件下,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补”策略。
小麦播后苗前,选用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防治技术:
冬前或早春,根据田间杂草发生其情况进行局部补施除草剂,选用甲基二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治节节麦,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野燕麦、多花黑麦草,选用2,4-滴异辛酯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唑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播娘蒿、麦家公、猪殃殃等阔叶杂草。
旱旱轮作区麦田,在秋播时土壤墒情差、土壤封闭处理除草效果不好的条件下,杂草防控采用“一杀一补”策略。根据当地除草方式,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冬前),或在小麦返青后、拔节前(春后),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节节麦,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及其治雀麦,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药剂及其治野燕麦、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选用、2甲4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双唑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播娘蒿、荠等阔叶杂草。翌年春后,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局部补施适宜的除草剂品种。
五、病虫害防控注意事项
(一)农药用量准确。要按具体农药品种使用说明操作,确保准确用药各计各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二)科学混配农药。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
(三)选择施药时间。小麦扬花期施药应避开授粉时间,同时应避免高温暴晒情况下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补施。
(四)提高施药效率。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喷雾防治,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确保防治效果。
(五)遵守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防止中毒。
(六)使用合格农药。购买农药要做到选购三证齐全、取得登记的产品,杜绝使用不合格产品,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期间,赵中华研究员还应对网友提问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