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4-10-22 15:28:45
废弃的石灰窑洞下,竹林横斜处,木质的咖啡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样的景致,来自曾经“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的石灰村——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
昔日开采喧嚣已经远去,矿山安静了,如今又热闹了,三衢山恢复了它本来的样子。近年来,常山县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矿山整治,盘活闲置农房、废旧资源等要素,一批批名不见经传的浙西小山村变身“网红村”,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人争相打卡的好去处。良好生态、美好环境的缔造,在于一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庭院栽下“共富梦” “三衢道中”入画来
秋日的常山县路里坑村游人如织,家家户户门口紫色桔梗开成花海,琉璃菊扮靓庭院,朵朵鲜花争奇斗艳,引得路人纷纷点赞。
“来,快,进来坐坐……”村民黄文君看到笔者,便热情招呼起来。偌大的院子里,一盆盆开着紫色小花的桔梗长势正好,黄文君随即打开自动喷淋,给花卉定时浇水。“花草盆栽进庭院,一年还能有1800多元租金收入。”黄文君盘算起这笔经济账,嘴角难掩笑意。
黄文君的这份期盼,得益于常山县因地制宜发展“共富庭院”强村富民行动。今年以来,常山着眼于农村庭院空间的重构利用,与浙江原色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在辉埠镇路里坑村试点打造“共富庭院”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增收就业。
庭院一盆花,幸福千万家。目前,路里坑村已有42户农户完成庭院改造,花卉种植面积达4200多平方米。
除庭院种花项目,今年3月,路里坑村充分发挥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联合村里乡村产业开发团队,投资700万元打造集乡村艺术馆、羊棚咖啡、矿营基地、大熊饱店、蓝龙虾游乐园等10个经营业态的“三衢道中”农文旅共富综合体项目。路里坑村,俨然成为一处新晋的“世外桃源”,以现代人对“现代农村”的向往,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撬动了村庄富裕的杠杆。
“过去,除了仅有的景区租金,几乎没有其他村集体收入”。路里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志亮表示,现如今,生态资源逐渐转变为生态收益,预计到今年年底,路里坑村村集体经济将突破100万元。
向“绿”而行谋发展 产业迈出新步伐
近日,走进位于辉埠镇的常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原光宇集团水泥项目),只见两条4000t/d新型干法回转窑熟料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工作人员戴着安全帽穿梭于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2003年7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常山考察调研,并在光宇集团水泥项目建设工地上,听取了项目情况介绍。在得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个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后,他勉励企业做大做强。
殷殷嘱托,声声在耳。“千万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点经济的利益。”“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标准怎么定都应该,花再大代价也值得。”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为常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造一线窑尾送煤管道、一线篦冷机余风利用改造、预热器C1筒外保温……近年来,常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先后引进先进环保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进一步降低煤耗电耗,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矿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程度,全面提升矿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将一线窑尾电收尘改为袋收尘后,空气中排放的粉尘含量降低到了标准的20毫克每标方,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现在每天粉尘排放量低于10毫克每标方。”公司中控室主任杨海表示,在生态文明引领下,常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立足资源优势,加快转型升级,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生态+”赋能低碳发展 绿水青山终不负
如何更好地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近年来,常山县以“两柚一茶”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充分调研全县农业、工业等重点领域,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
“根据环境统计数据分析,园区内纸基新材料、水泥建材、固废处理等领域的污碳排放具有较高同源性,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大有可为。”在实地走访和认真调研后,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常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通过打造“水处理减污减碳”“固废多领域协同处置”以及“数字化应用场景”等,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此,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常山分局立即组织浙江常山恒寿堂柚果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试验项目,推进食品加工业高BOD废水作为污水处理碳源利用,有效减少企业能耗及污水处理投入,实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同时,对哲丰新材料、鹤丰新材料两家造纸业放宽排放标准,避免企业重复建设低效污水处理设施,并引导企业对废水处理环节产生的沼气加以利用,大幅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提升了空气环境质量。
目前,常山县工业园区已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减污降碳试点,试点建设重点项目累计25个,总投资超62.85亿元。在生态环境部下发的《关于2021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的通报》,常山在全省11个国家生态环境功能区县(市)排名第一,获得2023年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中央资金2167万元。
高质量开展水气污染防治,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从“生态绿”到“发展绿”,常山始终驰而不息,向“绿”而行,充分发挥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浙西第一门户”。
作者:郑月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