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做好“人才”文章

来源: 数字乡村频道 2024-09-30 10:21:03

乡村振兴要做好“人才”文章

仪修稷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

一方面,人才是城市与乡村之间联系的纽带。一直以来打通城市与乡村的,是犬牙交错、星罗棋布的公路网络。我们曾经也一直认为,只要打通了路,村民们的生计就跟着打通。但路毕竟还需要人来走,而乡村人才正是让这条路越走越宽的人。

马海麟是我曾经拍摄的一期节目的主人公。生活在青海藏区的牧民,虽然家家户户有饲养着肉质鲜美的牦牛,但是零散养殖,附加值无法挖掘,缺乏稳定客户的现实让农户们看不到养殖的收益和未来。而马海麟的到来,给牧民们带来了希望和生机。通过对城市里牦牛市场和消费者的研究,借助互联网手段以及先进的产业管理经验,青海牦牛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全身价值。而通过马海麟的帮助和产业带动,质量上乘的青海牦牛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牧民们也不用再担心销路问题,收益也比以往增加了很多。唯有这样的人才,才是城市与乡村之间永远畅通无阻的大路。

另一方面,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尤其是科技型人才对乡村建设可以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需求,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农业发展,尤其是养殖的发展,靠的不再是天气,而是人气,靠的是农业人才的技术和创新。

利蒙和景奇是我曾经拍摄的两期节目的主人公。曾在大学学习飞机制造的利蒙带着一颗创业的心回到了家乡,开启了养鸡的事业。虽然没有养殖经验,但他明白养鸡产业不是撒米喂水那么简单的事,而是要学习鸡舍建设,鸡瘟防治知识,学习饲养技巧,同时还积极主动地请教农业技术人员。而正是他不断地学习和对农业知识的不断吸收和转化,使得自己的养鸡事业走向了成功。而养殖山羊对于曾经在北京做码农的景奇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没有理所当然,没有自以为是,景奇将一部分的时间投入到羊的习性、饲养知识的研究上。“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养殖技术和知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发展养殖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在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的关键年。乡村振兴比以往更加需要科技型人才下到一线,用科学技术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下乡呢?我认为“三步走”非常重要。

首先,要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没有章程,无论是回乡创业的,还是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都要保证其无后顾之忧,放心到乡村,帮助发展。对于回乡创业的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要制定财政、金融、营商环境、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对于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要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做好保障。

第二,要建设一支专业的人才培养队伍。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引人”下乡的同时,更要借此“东风”,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三农”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强农,助推乡村振兴,把更多的城市人才引向乡村支持农村,促使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培养乡村人才,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让本土人才“冒”出来。本土人才生活于农村,对当地乡情风俗、人文历史都有深入了解,人际交往也少有障碍,在带头干事时更有优势。要培养本土人才扎根乡村的热情、干事创业的激情,同时,还要搭建学习平台,结合本地实际需求,开展常态化学习,增强本土人才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要把人才用在刀刃上。古语云;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尽其功。人才用到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去,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不然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管理人才就去行政岗位,搞管理做服务;科研人才就去做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提升质量;商业人才就去发展经济,做项目搞创业,只有这样,才会使人才用当其时、用当其位,从而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除去以上三步,我认为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在吸引人才下乡之后,更要留住人才。能否留住人才是当今很多乡村企业最大的忧虑。例如,一个农业企业生产经营非常红火,但老板却感到很忧虑。由于企业地处农村,时间长了,引进的年轻人才能否适应?且他们很快就会面临着结婚、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这些难题怎么解决?这位客商的忧虑很有代表性,反映农村如何留住人才的重大命题。目前,为了吸引人才返乡,各地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有的好政策没落地,有的缺乏针对性,人才不“解渴”。留住人才,就要用精准的服务对接人才的具体需求,为人才提供个性化、跟踪式服务,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功。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施展才华,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在创业贷款、项目审批等方面有所侧重,让愿意留在农村干事创业的人才更有信心。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让人才下乡既要“身下”更要“心下”。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要让人才自身有价值感、获得感。人才下乡应该是人才和乡村的“双赢”才对。

作者:仪修稷

编辑:CAMG

声明:该账号所发布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和供稿单位观点,不代表数字乡村频道的立场及观点。联系邮箱:ishuzixiangcun@163.com。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