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2024-08-14 15:11:04
“红色引擎”领航 高效农业跑出“加速度”
白坡梁位于红旗乡红旗村和何家湾村之间,是一个白土山,由此得名白坡梁。上世纪80年代,群众在梁上种植西瓜,后因产量少,没效益而撂荒多年。2016年,当地对白坡梁进行了土地平整,由于无法灌溉,土质差等原因,一直处于撂荒状态。
近年来,红旗乡针对“荒地”变“良田”出台一系列政策,主要通过奖补形式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流转种植撂荒地、山旱地,将供应的农资优先用于撂荒地整治。同时,邀请省、市撂荒地整治方面的专家,专题举办撂荒地整治现场培训和农业机械使用操作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撂荒土地“重获新生”。
从2021年开始,红旗乡党委以“双构建双提高”为抓手,以村集体经济“巩五进十超百”为目标,通过统筹谋划、争取项目、夯实基础,将白坡梁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并通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集中连片流转种植、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积极探索“党组织+农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新型经营模式,加快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党建引领拓思路 “撂荒地”变“大肥田”
乡村两级组织共谋共治强化组织引领,划好“责任田”。为有效解决土地撂荒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红旗乡党委、政府专题研究制定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乡、村、社“三级联动”,形成党委政府第一责任、包片领导具体责任、村党组织直接责任的三级网格化管理制度。
摸清核实“家底数”。红旗乡组织乡、村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挂图作战,逐村逐户逐地块进行实地核查;充分发挥“田间议事堂”“主题党日”“政协议事”等议事平台,与群众面对面核对位置、数量、面积、撂荒原因、撂荒年限、土地现状等信息,做到撂荒地排查无遗漏、无死角、底数清,为集中整治打牢基础。
保障护航项目落地。针对白坡梁浇水困难的问题,乡村两级组织在核查撂荒地底数、调研撂荒原因等基础上,多方发力,努力筹措项目资金540万元,建成500方高位蓄水池一座及15公里的土地管网入地田间配套设施,从根本上破解了多年撂荒地浇水困难的瓶颈问题。
针对白坡梁道路不畅的问题,乡村两级党组织继续锚定问题根本,现场调研、征集民意、听取专业人员意见建议等方式,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拓宽原有羊肠小径,修建了一条1.3公里的通田生产路,进一步解决了白坡梁农业生产中的阻碍问题。
规模种植蹚出增收新路子。红旗乡党委、政府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农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群众复耕复种。对无劳动力的农户和不愿种植的农户,依据有关政策法规有序流转土地,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流转等方式继续播种,流转资金除支付农户土地租金的同时,向村集体支付部分土地整治、管理等费用,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土地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合作发展之路。目前,全乡共流转撂荒耕地1000余亩,让撂荒土地再显生机。
节能高效夺高产。红旗乡发挥“种植专家+科技特派员+土秀才”合力,围绕马铃薯、玉米、菊芋等主要农作物科学种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以现场示范、讲解指导,线上培训等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使农作物实现标准化种植、无公害生产。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发挥农机服务优势。积极引进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各类新型农机具10余台,从犁地、平地,到播种、管护,实现了机械化全覆盖,在大量减少了人工的基础上,精准化、智能化田间作业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进一步提升了田间管理水平。
推广水肥一体技术。引进设备、配套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农业技术,采用地面滴灌的方式精准灌水和施肥,实现每亩节水248方,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与作物产量的提升,还大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切实在增产提质、经济可行上形成良性循环。
开展义务植树。积极发挥党组织、党员、致富能人和返乡创业人员等优秀人才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能人投入的模式,结合“绿满临洮”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绿化面山300余亩,在白坡梁栽植刺槐450株,云杉1050株,侧柏25000株,形成了集“产业基地+生态绿化”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切实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巩固绿化成果。由于红旗常年少雨,以往栽树十栽九死,针对这一问题,乡村两级党组织积极筹划,在植树点高位处埋设10方蓄水池5个,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专人定期对已栽植的树木及时进行扶正、夯实、修剪、浇水等管护工作,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切实巩固植树造林成果。
联农带农促发展 “包袱地”变“增收田”
积极建立健全“农投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新机制,合作社承包土地后,在前三年免地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从第四年开始按照200元/亩收取土地流转费用,之后逐年递增20元/亩,增至300元封顶,并形成长效机制。收益租费中一部分按照流转合同分红给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一部分租金作为农投公司收益,预计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结合农户季节性务工特征,充分发挥乡村劳务合作组织资源优势,制定“临时用工+长期用工”相结合的用工办法,优先考虑土地流转农户人员务工需求,吸纳20余名当地群众务工,每人每年增收6000余元,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已成功种植马铃薯、菊芋、玉米等农作物,黄芪、牛蒡子等中药材共900余亩,预计年收入150余万元左右,三年土壤改良后收入可达300余万元。
红旗乡党委书记杜生会表示:接下来,白坡梁项目将充分发挥机耕机收农业机械作用,盘活更多土地资源,带动周边群众扩大马铃薯、玉米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在农业增产增效、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企业盈利的“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