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2024-07-17 10:07:23
不下雨愁,下雨也愁。一场姗姗来迟的雨水还没停,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蒋争军匆匆登上村头的山岗,他担心雨水冲毁田间路和农田。看到雨中的梯田绿意盎然,雨水顺着排水沟汩汩流下,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蒋争军担心的这块田,过去是坡田,下点小雨,坡田就变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 李家塬村十年九旱。近几年,这座黄土旱塬的山村却发生了变化:“三跑田”变“三保田”、小田变大田、旱田变水田。 “这是村里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的功劳。”蒋争军说,2020年起,村内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自己便将42亩土地流转给李家塬现代农业产业园,自留4亩地种了马铃薯和玉米。 “建成高标准梯田后,我还向产业园学习机械耕种,现在4亩地的产量和15亩地的产量一样!”蒋争军在雨中高兴地说道。 农田的变化,带来种植技术和种植方式的变化。会宁县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李家塬村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分别增长了250%、400%,由原来的亩产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 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更方便机械化作业。“过去,很多农田没有机耕路,农机难进入。现在农田路、机耕路配套齐全,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王卓见说,土地由原来的“花花田”变成了“一块田”,种植模式随即转变为土地集约化、耕种机械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农田里的变化不止如此。村民刘彩霞指着家门前层层叠叠的梯田说,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撂荒地呢! “耕作条件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通过高标准农田,最重要的是提升了旱塬抗旱保粮的底气。”王卓见说,引水上山后,全村的6000亩撂荒地得到耕种复种,土地利用率从原来的88%提高到现在的98%,产业园的建设,更使得一片片撂荒地被盘活。 据了解,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要求,会宁县加快建设进度,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建后管护,切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会宁全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86万亩。2024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25万亩,惠及八里、太平、老君、翟所、丁沟、韩集、白塬、新庄、郭城等9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