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问菇——“黔菇”裂变式发展启示录

来源: 参考日报 2023-02-03 14:32:45

中国人食菇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吕氏春秋·本味》一书中记载的“和之美者”便有“越骆之菌”,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国人就已经把美味的蘑菇端上了餐桌。

拥有如此悠久的食菇史,是因为我国拥有丰富的食用菌资源。据了解,全球约500种食用菌里,我国就有300余种。作为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第一。

贵州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的80%以上,是红托竹荪、冬荪、松乳菇、牛肝菌、羊肚菌、灵芝等珍稀食药用菌的重要产地。但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贵州食用菌只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老饕口中神秘的“山珍”,虽然价值很高,却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

直到2016年,贵州才将食用菌作为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2019年将其列入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短短几年时间,贵州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迈入全国前十、优势单品崭露头角、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了裂变式发展。

为什么是贵州?为什么是食用菌产业?其发展经验对兵团现代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兵团如发展食用菌产业,能否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兵团日报全媒体报道组走进贵州的高山深壑,探究贵州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裂变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启示一:选择产业既要依托自然禀赋,也要遵循市场规律

提到贵州,自古便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说法,然而对于来自大西北广阔土地的兵团人来说,不置身其中,很难感同身受。当车辆载着记者一行在群山之间的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隧道中奔驰的时候,我们才了解到这句话如此生动地概括了贵州的气候、地理特点。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的贵州,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2.5%。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农业发展受到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

“困境中往往蕴含着生机,大自然关上了贵州的‘地理之门’,却打开了‘气候之窗’。”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贵州年平均气温在10.4至19.6摄氏度之间,水质好、湿度高,是全国最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大多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可四季生产、全年上市,产期长、产量高、质量好。

相比之下,虽然贵州种植食用菌的自然条件优越,但是香菇、平菇、金针菇等餐桌上的主力食用菌生产资源,依旧牢牢掌握在福建、浙江、辽宁、山东等传统食用菌产地手中,这些传统产地无一不是起步早、底子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贵州选择的道路是——市场化。

打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贵州的区位优势明显:地处西南、衔接东西部,靠近川渝、两广、两湖等大市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加之近年来,贵州交通运输业取得历史性发展,实现了从“西南地理枢纽”到“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跨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断强化市场导向,让农业跟着市场走。”经过深思熟虑,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发展主攻方向之一的贵州迅速行动,着力打造食用菌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记者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贵州已实现食用菌周年化生产,形成黔西南、黔西北、黔东三大产业带,成为南方最大的夏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竹荪生产基地。该省生产的红托竹荪、冬荪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规模全国第一,羊肚菌拥有西南片区定价权,杏鲍菇在黔渝等地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截至2022年底,贵州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60亿棒,产量达到210万吨,实现产值260亿元。

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自然禀赋来说,兵团与贵州相比并不占优,但分析贵州食用菌产业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传奇”可以发现,贵州的成功更多是思想上的解放和对市场化的高度重视。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和兵团时强调,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条件好,在粮棉油、果蔬生产等方面优势明显,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兵团党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巩固优势推进农业大提质。兵团亟需“来一场振兴农业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稳存量、扩增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革命”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思想上的破冰才能实现行动上的“突围”。

目前,兵团食用菌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较高的收益实现了“富农”的功能,在兵团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产业,“小散弱”的问题突出。贵州依托“两个市场”,坚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以全产业链的思路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值得兵团借鉴、学习。

归根结底,产业兴旺是市场化的结果。兵团要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努力在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之间构建更便捷、高效、稳定的对接渠道,才能让兵团的食用菌产业大步向前。

启示二:产业起步既要高位统筹规划,也要挖潜能建机制

1月29日,天刚蒙蒙亮,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道真县”)的一处山坳里,菇农郑代志便钻进了菇棚。

这是一座标准香菇大棚,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放着1万余个菌棒,看着一把把小小的“致富伞”,郑代志颇为感慨:“我们从小吃山间林下的野生菌菇长大,谁也没有想过能通过它致富。”

“现在并不是香菇的集中成熟期,但每天依然有大量香菇陆续成熟,不及时采收就会‘开伞’,不值钱了。”46岁的郑代志说,在外务工20多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他于2020年回到家乡,租赁了3个菇棚,“政府投资建设了蘑菇农庄,我只要交少量的租金就能承包菇棚,前期投入10万元,用来购买菌棒和支付人工费用,只要管理得当,年收入有10余万元,不比在外打工少。”

郑代志口中的蘑菇农庄,是道真县食用菌产业规划中“三心十园百庄”的一部分,即食用菌科技研发中心、集中制棒中心、交易集散中心,10个扶贫产业园、100个蘑菇农庄。建成后,道真县食用菌种植规模将达到3亿棒以上,年产量可达10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基地。

对于菇农来说,种出优质的香菇后,销售随之成了一大难题,但郑代志却没有丝毫担心。扛起刚刚采集的一筐香菇,郑代志带着记者来到设在他家菇棚对面的收购点,分级、过磅、入库,短短几分钟,香菇销售就完成了。

“收购点就在蘑菇农庄,我们只负责种植,公司按照协议价格收购,收益自然就有保障。”郑代志所说的公司是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辉公司”),道真县乃至贵州省的一家食用菌龙头企业。

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菌企”培育、资金投入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通过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基金入股、信贷等方式,累计支持资金11.26亿元,全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化生产程度达85%以上。

2021年底,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的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贵州拥有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8家,初步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

同辉公司生产负责人刘运航向记者介绍,早在2016年,该公司就通过招商引资落户道真县。“决定在这里投资,最初就是看中了道真县毗邻川渝大市场的优势,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助农增收,实现双赢。”刘运航说。

在同辉公司的菌棒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条条菌棒从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立刻被送进了培育车间。刘运航告诉记者:“为了更好保障菇农的利益,这些菌棒将被培育至盛产期才发放到菇农手中,这样做,菇农培育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一年两茬,进一步提高产量,更好保障菇农收入。”

经过6年发展,同辉公司已实现日产菌棒15万棒,辐射带动道真县1万多人从事香菇种植,并通过在各乡镇食用菌产业园区、蘑菇农庄派驻技术人员、收购人员,有效为菇农解决了缺乏种植技术和销路等难题。

“始终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贵州食用菌产业的出路由思路决定。”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贵州省始终坚持省领导领衔、各部门配合、专班化推进、省市县联动等机制,成立由省领导任组长、23个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编制实施《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提出“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的发展思路,明确“打造全国优质竹荪产业集群、南方高品质夏菇主产区,建成中国食用菌产业大省”的发展目标,着力推进菌种保供、菌材供应、市场主体培育、人才培养、绿色发展等。

兵团现代农业要实现大发展,在巩固好粮油、棉花、果蔬、畜牧业等优势产业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沙棘、油莎豆、食用菌、番茄、辣椒等特色产业。将小品种打造成带动职工群众增收的大产业,特色产业要与主导产业同等重视,基地建设要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生产种植要与加工销售同向发力,职工群众增收要与企业增效同频共振。

农产品生产一头连着职工群众,一头连着市场。一方面,要在供给侧发力,引导职工群众种植优质、生态、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让职工群众生产的农产品与市场形成产销对接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本土农业龙头企业,让有能力了解市场行情、需求、标准等信息的企业带动职工群众,围绕市场做好营销、采收、分级、包装、运输等配套工作,发挥企业拥有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对农产品品质的把控优势,逐步打破产销壁垒。

同时,兵团可以借鉴贵州“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实际,提升合作社的生产规模、专业化基础、生产效益,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的生产经营模式,力促职工群众致富和乡村振兴。

启示三:产业壮大既要加大科技投入,也要注重品牌价值

“我原本的研究方向是粮油作物的养分管理,2016年,贵州省提出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我的研究方向从粮油作物转为食用菌。”贵州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张邦喜说,科技工作者们亲历并推动着贵州食用菌行业科技的变化和发展,他们研究课题的演变也折射出贵州食用菌科技的进步。

贵州制定出台菌种保供、菌材林基地建设等配套规划,将品种认定制度首次纳入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菌物资源普查,已收集标本2.2万份,建成10个母种原种和36个栽培种菌棒保供中心,保证种源自给,食用菌产业得到了科技赋能。

“2018年以前,在贵州种植羊肚菌还是新鲜事儿。”张邦喜告诉记者,贵州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花了很多年时间才把羊肚菌的生长情况摸清楚,在全省9个市州连续开展羊肚菌适应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筛选出稳定菌株。

2019年冬天,贵州省黔西市试种了1260亩羊肚菌。“每年秋收完,贵州许多地区的农田都会闲置一个冬天,用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种羊肚菌值得一试。”张邦喜说,这个大胆的决定让黔西市一跃成为贵州最大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到2020年冬天,该市羊肚菌种植面积就扩大了1倍。2021年3月,羊肚菌采收季结束后,黔西市相关部门一算账,全市种植的2630亩羊肚菌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利润率超过150%。2021年底,黔西市羊肚菌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至1万余亩。

“自然环境下种植羊肚菌的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还有新的课题——羊肚菌的智能化栽培技术需要研究。”张邦喜说,智能化栽培是羊肚菌走向工厂化生产的必由之路,也是业内公认的食用菌产业壮大之路。

贵州始终重视强化食用菌产业的人才支撑和技术研发,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为技术顾问、由45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专家组,建成实训基地72个,设立食用菌产学研融合项目50个,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生产管理人员超过10万人次。

“贵州是全国食用菌新兴产区的一面旗帜。”李玉院士对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高度评价。能让我国唯一一个食用菌领域的院士如此评价,贵州自有其过人之处。

与同辉公司紧紧依靠菇农生产的模式不同,同为道真县招商引资“菌企”的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旺生物”)则走上了不同的产业发展之路。

“我们的模式是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日产量达到130吨。丰富的产品种类和上规模的产能才能在食用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占领更大的市场。”贵旺生物办公室主任杨阳向记者介绍,当前,公司投资6.2亿元,正着力打造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包括食用菌现代化工厂、食用菌精深加工流水线、蘑菇元素主题公园等。

杨阳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品将涉及杏鲍菇、香菇、海鲜菇、鹿茸菇、虫草花等多个品种,精深加工后的产品有调味品菇精、虫草素片等,蘑菇元素主题公园则可以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三产’联动”。

近年来,贵州在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用力,注册成功全国唯一的省级公用区域品牌“黔菌”商标,形成以“黔菌”品牌为核心,“毕节珍好”“安龙香菇”等区域品牌,“孔小菌”“自然朵”“牛夫人”等企业品牌,“织金竹荪”“大方冬荪”等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为支撑的品牌体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贵州食用菌产品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外销率达54%。

发展现代化农业,品牌化是必由之路。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品牌的价值和张力愈加凸显。

过去的许多年里,阿拉尔长绒棉、北屯瓜子、下野地西瓜等兵团诸多农产品往往只在行业内或区域内知名,在更大的市场中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知名品牌。要想让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好,不仅要聚焦增产增效,更应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从市场层面看,品牌化发展具有典型的经济属性。对一家企业而言,品牌一旦形成,产品越多品牌的价值就会越大。上升到兵团农业产业来看,农业品牌化发展越好,产业的业态就会越丰富,品牌所带来的红利就会越大。

在塑造品牌的同时,兵团还应以更长远的眼光,推动现有区域品牌向企业品牌转化,同时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批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引进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向企业集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只有这样,兵团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壮大。

启示四:面向未来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绿色发展

“互联网行业流行一句话,‘站在风口上,谁都能飞起来。’目前,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良好,然而当风口期过去,‘内卷’必然开始,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居安思危。”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人坦言,产业规模控制、品牌打造、新市场拓展以及绿色发展,是未来贵州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必须面对的问题。

2022年年初,贵州省投资促进局推出“百亿级产业集群精准招商信息”,食用菌产业赫然在列。信息显示,“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将加快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着力招引精深加工企业,推出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等一批产品,适当引进菌种研发、良种繁育、规模化种植、菌料资源循环利用、冷链物流、食用菌经销、食用菌相关设备生产等产业链配套企业,推动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走进贵州山环菌草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龙广镇的食用菌大棚,架上的秀珍菇长势喜人。

在大棚里,贵州山环菌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显荣掰开菌棒向记者展示:“这个菌棒使用的原材料不是传统的木屑,而是菌草。我们公司在龙广镇种植了1000多亩菌草,开展‘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综合示范项目。”

近年来,随着贵州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制造菌棒的原料——木屑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突出。

“当初使用菌草技术是为了减少木屑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但经过使用发现还能大大节约成本。”黄显荣说,菌草一年可以收割4到5茬,因是多年生植物,基本上只需第一年投入成本,接下来就可以一直收割。

据了解,目前,贵州已筛选培育出适用菌草栽培的食药用菌品种58种,若菌草代木率达50%,仅栽培香菇一项,每年可节约木材1000万立方米。

除推广“以草代木”种植食用菌模式以外,贵州还积极支持废菌棒资源化利用,实施废菌棒肥料化、菌棒配方优化与生产等科技项目,形成了废菌棒燃料化、肥料化、二次生产等一批成熟的资源化利用模式。2022年,贵州废菌棒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种生态菌”成为贵州食用菌产业恪守的基本准则。

近年来,兵团农业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兵团党委八届四次全会再次强调,“推动农业巩固放大优势、提质提效”“做优做强兵团制造、兵团品牌、兵团质量”,对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兵团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农业从目前单一的注重生产体系向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同频共振转变;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加速融合,积极培育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优化农业要素配置,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高质量推进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美好新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发挥更大作用。(蒋革 姜蒙 陈兰 于婷)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