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长春日报 2023-02-03 10:38:17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正是飞雪迎春时,放眼沃野千里的长春大地,广袤的玉米带、水稻田、大豆地尚在休养,为新一年的生产储存能量。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黄金玉米带上的产粮大市,2022年,长春市农业生产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48.5亿斤,落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57.39万亩,超过任务指标40.69万亩,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88亿元;
新建高标准农田11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12.2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6.97%;
全市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1090万亩,占全省的35%以上;
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余个百分点,牵引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完成秸秆离田1997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163万亩。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长春市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也为现代农业城建设积累了强大的内生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明确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牢记嘱托,长春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四良一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促生产、提产能,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不断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各个层面的点位布局。
这是一次现代农业的全面升级。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长春市充分发挥政策和市场的拉动作用,全面推进先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精准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良机开进田 注入“硬核”动力
位于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喜事连连。去年,合作社不仅再获丰收,还在玉米高产竞赛中取得了每公顷产量14647.49公斤的好成绩,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装载着定位系统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每天可以完成上百公顷喷药作业的无人植保机,可一次性完成作业环节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走进众一合作社的农机库房,一台台先进的现代化农机令人目不暇接。“现在种地全指望它们,一台农机能顶几十人!”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有各类农机具近200台(套),600多公顷土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基础。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政策的支持带动下,长春市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随着6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长春市率先整建制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去的一年,长春市积极探索“机艺融合”发展模式,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实现“强强联合”,农业机械在提单产、增效率、降成本等方面立下汗马功劳。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服务组织达到4000余个,实施全程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超过300个,实现了粮食主产县(市)区所有乡镇全覆盖,并向村级延伸。
一台台现代化农机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为黑土地注入“硬核”动力。2023年,长春市将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争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亿元以上,购置各类机械1万台以上,鼓励引导农民购买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新型农机具,力争综合农机化率超过95%。
良法护耕地 打开健康“密码”
“只种地、不养地”是导致黑土退化的重要原因,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耕地,既需要政策拉动、科技支撑,也需要种粮大户带动。当下,长春市很多农家院里都停放着免耕播种机,应用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把珍贵的黑土留在地里。
用秸秆给土壤做“棉被”,让黑土地更“有劲儿”。作为保护黑土地、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长春市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具有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优势。如今,长春市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连续两年保持在千万亩以上,打开了黑土地的健康“密码”。
“这些秸秆就留在地里,不用清理!”正当很多农民准备开展秸秆离田作业时,位于九台区兴隆街道的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却选择将秸秆留在地里,“秸秆还田做肥料,能培地力、减肥量、抗倒伏、增收入,每公顷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去年粮食增产10%以上。”连续7年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场负责人潘丙国说。
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关键主体,让保护者不吃亏、种粮者能增收,才能调动农民用地养地的积极性。从2011年开始,长春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主要用于机具累加补贴、示范区(点)建设及远程电子监测终端设备补贴等。在保护性耕作农机购置、服务组织、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榆树、农安、公主岭等地跨进全省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行列,推广面积超过适宜耕地的70%。今年,长春市还将持续加大这一绿色可持续种植方式的推广应用,落实保护性耕作1103万亩。
良田千万亩 亮出高产“颜值”
稻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明渠灌水变地下管网,泥泞的田间路变成硬化路面;稻草还田、物联网、鸭稻共生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几年来,发生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民悦合作社的新变化令人欣喜。目前,这里已经建成600多亩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每公顷增收数千元不成问题。”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随着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长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开展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壤培肥改良,使许多昔日不规则的“烧饼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沃土良田,基本农田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得益彰。
小账连大账。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上,长春市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农田土壤侵蚀治理、肥沃耕作层构建、盐碱耕地内涝治理,有效解决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今年,长春市将按照“政府主导、示范引领、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模式制订市级方案,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创新驱动农田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
良种配科技 做强农业“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眼下正值种子生产旺季,位于公主岭市的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3条玉米种子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天加工种子25万公斤,“这些种子都是由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抗性好、产量高、密植好。”企业负责人介绍,“依托成熟的育繁推体系,我们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进行生产推广,每年都会有十多个玉米品种通过审定。”
种业是粮食之基。2022年,长春市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织实施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工程,以公主岭市种子产业为基础,以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为核心,建设国内高水平的百万亩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加快推进中国农科院、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一批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落地,先后建立种子研发中心、科研实验站等育种基地,致力于打造中国玉米种业硅谷。
“我们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抗大斑病‘CR基因’,已成功导入早熟品种,可比常规玉米品种增产10%~20%。”在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总投资4亿元的鸿翔种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紧锣密鼓,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正拔地而起,4条果穗烘干线国际领先,两座全数控种子加工厂年可加工种子5000万公斤。
种业翻身仗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按照“抓种业、强支撑”的工作思路,长春市还将重点解决以现代种业为突破口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力推进公主岭市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落地落位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提振信心力促经济回稳向好——地方两会经济工作部署述评
乡村文博馆 广袤田野上的别样风景
述评:中国展现发展活力与奋进姿态
“五个一百”,奋斗精神绘就美好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