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解放日报 2022-12-23 09:46:48
新冠疫情三年间,一些旅游行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和从业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有的本科毕业后选择考研,有的因行业不景气不得不转换赛道,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旅游行业的全面恢复指日可待,这些毕业生和从业者也对这一行业有了新的期待。
考研成了很好的缓冲器
2019年底考上复旦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对谢林耕来说是一件足够开心的事。谢林耕本科读的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让他颇觉枯燥。倒是周末做的一份户外领队兼职,让他乐在其中:“能常常出去玩还不用花钱,这个很棒!”
从工作岗位重回校园,谢林耕如饥似渴地到处听课、听讲座,给自己“充电”。当时他想,三年后毕业时疫情应该结束了,到时再找合适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同为旅游管理硕士,李琦是华师大的一名在职研究生。2019年下半年考上研究生时,他的本职工作是在一家大型旅游在线平台担任广西线路小组长,对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冲击感受明显。
“2020年上半年时旅游业基本停摆,我们的收入骤降,但当时大家都以为疫情最多半年就会过去。”李琦找实习工作时,曾遭遇韩国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冲击。当时,这一方向的旅游停摆3个月就过去了。没想到,新冠疫情不一样。
2020年7月中旬,跨省游宣告恢复,但李琦发现,人们的出游需求虽有所恢复,却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报复性反弹”。更糟糕的是,2020年冬天,多点散发式的疫情又开始了。
“那时疫情比较厉害的是石家庄,游客的反应很激烈,旅游线路订单直线下降。虽然广西离石家庄很远,但很多人不敢出去了。”收入降了一大截,高额房租还要付,还要处理大量退单,这令李琦心力交瘁。
相比李琦这样只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90后”,已在旅游业摸爬滚打20余年的叶显达在面对疫情时显得更淡定一些。疫情中,叶显达完成了在复旦旅游管理硕士的学习。周一到周五忙本职工作,周末两天去学校上课或参加线上课,他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毕业20年后回母校深造,好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缓冲器。
疫情暴发时,叶显达同时管理着长风海洋世界和长风大悦城乐高探索中心两个室内亲子主题乐园。客源骤降后,景点生存压力不小。“生意差了很多,冲击是难免的。但因为我当时在学校读书,不会感到特别害怕和无助。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节奏和信心都在。”
选择转换赛道并不容易
2020年下半年,因为想开发一些小型私家团线路,李琦曾和广西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老彭联系,看看他能提供什么产品。没多久,老彭发来微信回复:“旅行社暂时关门了,我现在在一家电子厂打工,先养家糊口再说。”
这件事令李琦更有危机感了。“老彭的公司原本是一家小而美的旅行社,之前总会推出一些新的玩法,但疫情来了谁也挡不住。”于是,李琦选择转换赛道。
因为有在大型旅行社和知名旅游在线平台工作的经历,李琦求职不算全无优势。但他想转去电商平台,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是个短板,实际难度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
投了许多简历、参加了多场面试,李琦屡屡碰壁。通常,面试官会对他曾工作过的旅游在线平台感兴趣,询问他一些工作细节。但交流中双方发现,旅游平台和电商平台的侧重点差异不小:前者更注重产品本身的设计,以及线路优化和线路收益;后者侧重于拉到新用户,吸引和调度商家来平台售卖产品,二者运营逻辑不尽相同。
因为双方需求不匹配,很多机会失之交臂。在奔走了3个月、面试近30家公司后,他终于找到一家电商公司的运营岗。
叶显达则选择留守。客流减少并没有令他的工作变得轻松,反而更忙了,因为生存成了第一要务。当时,他管理的两个景点员工有近百人,长风海洋世界还有6000条鱼要养。门票收入骤减,要不减薪不裁员,还要负担6000条鱼每月100万元的鱼食开销,谈何容易?
读研给了叶显达勇气,曾在多家世界500强公司工作的经历,也令他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6000条鱼活下来,他让原本每天在家庭和景点之间往返的40多名员工轮流住在场馆内,做好后勤保障之余,也减少了外出流动被感染的风险。
乐高探索中心因疫情关闭期间,叶显达和同事们合作开出电商平台,拓展乐高积木的售卖渠道,盘活现金流。“当时很多人处于居家状态,我们的积木就通过快递进入千家万户。”对于乐高探索中心这样的室内景点,正常情况下门票收入占比远大于乐高积木等的二次消费占比。但在疫情这几年,乐高探索中心的积木零售营业额占比越来越高,门票收入和二次消费出现“倒挂”。
景点重新开门后,散客市场恢复较慢,叶显达又和同事们致力于开发和拓展企业客户。在长风海洋世界和乐高探索中心,他们着手举办多场企业年会、客户答谢会,颇受好评。不少客户还会再带着家人来体验,成了回头客。种种努力之下,叶显达管理的景点实现了自给自足。
全职读研的谢林耕心态也在悄然变化。研二时,他去校外找了兼职。这一次,他做的是团建教练和策划工作,依然和旅游业相关。
虽然早在2016年就读了邮轮管理专业,26岁的金靖真正感受到疫情对自己的影响却是在今年。金靖报考邮轮管理专业时,邮轮经济在中国市场正高速发展。仅2016年,上海邮轮出入境旅客达287万余人次,增长75.6%;口岸出入境国际邮轮1013艘次,增长48.97%,上海正在成为亚太区域重要的邮轮枢纽。
但上了大学后,金靖发现自己对邮轮管理专业说不上喜欢。大三时,学校曾安排他们去邮轮港实习,她和同学们负责迎宾、安检、咨询台等岗位,“感觉是在做苦力”。
另外一次,她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登上国际邮轮,带着研究课题做调研,每个人要完成25份调查问卷,需要不断克服“社恐”情结。船上短短几天中,她和室友还遭遇了晕船,难受的感觉令她对邮轮管理专业更加抵触。
自此,金靖打消了毕业后从事邮轮相关工作的想法。此后,她埋头备考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不料两度因几分之差落榜。今年1月,金靖不得不开始找工作,但投出去的简历大部分石沉大海。
抱团取暖先一起活下去
从业24年间,叶显达经历过非典、亚洲金融风暴、次贷危机、冰岛火山喷发等对旅游业的冲击,但这些天灾人祸的影响很少会像新冠这样持久。
今年4月,叶显达有了新身份,成为全球第一家以戏剧表演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演艺室内主题场馆——法国普德赋在上海的SAGA“光明之城”项目的负责人,依然不离本行。这一在徐汇区光大会展中心西馆旧址上改造的室内沉浸式娱乐场馆,建筑面积达4.6万平方米,将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普德赋45年极具特色的沉浸式演出经验,带领游客走进1930年代的上海,演绎一段救国图存的故事,探寻海派文化的精髓。
疫情的影响仍在。叶显达说,“光明之城”基建完成近70%,目前处于工期暂缓状态。如果一切顺利,明年春节后可望重新开工。最近这段时间,他带着几十名同事,忙着将项目开业后的流程设定、客户服务培训素材、市场营销计划等提前做起来。尽管旅游从业经验丰富,但从无到有主持一个全新的文旅项目,对叶显达来说还是第一次。
他的临时办公室,就在项目旁的高层办公楼。办公室装修十分简单,除了办公桌椅和电脑就是白墙,绿植都很少看到。叶显达坦言,项目尚未完成,有些计划只能是“半书面半想象”地去做,也会焦虑和痛苦,但相信旅游业恢复只是时间问题。
走上电商平台新岗位的李琦,也迎来不小的挑战。最痛苦的是原来做旅游线路的那套思维方式几乎要推倒重来,且不能过于纠结细节,“经常是我还在想怎么走,别人已经跑起来了”。
他举例说,原来设计一条新的旅游线路,在较熟悉目的地资源的前提下,他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成本做到多少合适、如何调配供应商资源、线路收客期设定多久等。如果有需要,还得去目的地跑好几圈,进一步优化线路后再收客。但电商平台不能按这个节奏做,否则“等你考虑好,蛋糕早被人家吃完了”。
以预制菜为例,一旦社交媒体上开始热议这类新消费现象,电商平台需要马上跟进推出预制菜专区、邀请商家推出促销活动等。同时还要有激励手段吸引商家进驻平台,反应速度需要快上好几级。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见证了不少同行的离开。早在求职时,李琦就从其他朋友处听说,当时一家互联网大厂收到不少他同事投的简历。“很多人那时还在原单位上班,但也在各自寻求出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不少前同事去了抖音、字节跳动等公司的本地生活板块,通常和酒旅业务相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落,也有一些前同事仍处于待业状态。
疫情前,叶显达的同学中从事旅游业的有十多人,现在还留在旅游行业的仅剩三人。跳槽的人中,有人转去零售行业,有人做了保险经纪人,还有人当了教师。“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总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叶显达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早年同行相见,大家多半是竞争对手,互相打价格战、产品战和服务战。现在再碰头,大家更愿意携手合作、抱团取暖,“先一起活下去,竞争的事以后再说”。
一周前,到处海投简历的金靖终于入职一家公司做微信公众号内容,同时也要承担很多杂事。在吐槽了一番新工作中遇到的奇葩人和事后,她说:“这家公司感觉不太靠谱,我可能随时会离职。”
做好行业复苏前的准备
即使身处困境,这些旅游相关专业的学子,几乎都保持着对行业的观察和思考。身为90后的谢林耕和李琦,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社交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
谢林耕发现,小红书和抖音不仅扮演着视频媒介角色,也在不断引领年轻人的消费,如通过场景式营销直接实现酒店、餐饮方面的下单,都与旅游业紧密相关。他自己更偏好微信视频号,会不时刷一刷几个吃播博主的视频号。
谈及未来的职业选择,谢林耕面露微笑:“第一选择还是旅游业,因为我觉得旅游是一件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事。当然,这份工作首先要能满足我的基本生活需要。”他说自己也可能继续把带队旅游作为兼职。
经历了在线旅游平台和电商平台两个领域的历练,李琦的观察和思考更进一步。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正是短视频对用户消费习惯的影响。在他回收的260余份问卷中,针对未来会选择何种方式出游的问题,选择自助游的受访者占比达90%以上,选择跟团游的只有7%。
“社交媒体对人们出游消费的影响很大,业务增长也很快。传统的旅游平台或者旅行社,需要趁疫情这段时间好好考虑产品的变化和迭代,否则放开后会被新平台打得很惨。”李琦说,未来疫情平复后,他仍会考虑重回旅游业,但想换一种方式回去,“想去与旅游有关的内容平台,在酒店和旅游产品上深耕,而不是像传统旅游平台那样卖线路为主”。
曾多次遭遇天灾人祸对行业带来的冲击,叶显达对行业依然信心满满:“每次旅游业受挫后,都会迎来反弹和新的发展,这是我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多次见证的事实。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中青年人,旅游都是人们精神层面的刚需,相信复苏一定会到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此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