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农科新闻网 2022-11-21 16:23:25
“良玉99就是好,八级大风刮不倒”“收获才知选得对,高产高效得实惠”“自己父母不种的种子,决不卖给农民”……从广袤的东华北到黄淮海大地,这几句话都是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口碑。
从2005年良玉66、良玉88玉米杂交新品种隆重推出引领东华北玉米新时代,至2012年良玉99、良玉188、良玉918、良玉911、良玉119等系列国审玉米新品种更新迭代走向玉米主产区市场,“良玉”这个土生土长的民族种业大品牌,似一簇明星,缀升在中国种业的青纱碧空。
这些在国内颇有影响力、广大农民喜爱种植的玉米杂交新品种选育者,就是良玉品牌创始人、丹东良玉种业有限公司首席育种专家、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协良。
立志务农的渊源
四十五年前,作为一个知青,“我喂过猪、放过牛,赶车扶犁、扬场堆垛啥都干过。那时候全国农业学大寨,修梯田、筑河坝,每个下乡知青都亲身经历过农民生活的苦辣酸甜。虽然起早贪黑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忙活,一年到头却还是要饿肚子。种的是农家品种,地薄不打粮,到来年五月份,正是春播种地的关键时刻,家家户户就断粮了。”宋协良坦言,他是1951年生人,下乡时落户在辽宁省凤城市鸡冠山贫困乡,自己深切体会过那段令人难忘的饥饿滋味。
“那时候整天饿得呀,是前胸贴后背。每天还得下地做农活。从春天播种开始,大伙儿就望眼欲穿地盼着秋收早点到来,能有点收成,分点粮食,吃几顿饱饭”。
据宋协良介绍,那个年代,亩产达到400斤,叫“跨纲要”,达到500斤,叫“跨黄河”,800斤就叫做“跨长江”了。在那时候全国三千多个县,没有几个县亩产能达到400斤的。像他在的这个生产队,亩产就是300多斤,除去交给国家的公粮,每年每口人分360斤左右的毛粮,根本不够吃,至今回忆起来还很揪心。
“慨当立长志,成就有心人”。从那个时候起,宋协良就立志要学习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技术,要解决让社员吃饱的问题。他先后当过生产队长、生产大队长,带领社员们多积肥、修梯田,改变种植模式,推行“二比空”种植、覆地膜等新技术,把全大队四千多亩地的粮食亩产从360斤提高到420多斤,成为县里为数不多“跨纲要”的生产大队。
“让农民打更多的粮食,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这个愿望,影响并支撑了宋协良一辈子。就在他感到知识不够用的时候,迎来了1974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机遇,宋协良毅然放弃了天津海运学院大专生的录取和毕业后可分配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就读丹东农业中专学校。在学校里宋协良畅游农业知识的海洋,早晨5点起床,午夜24点睡觉,如饥似渴地汲取农业技术知识。白天听学校老师讲课,业余时间聆听中央农广校大专课程,两年后同时拿到了大、中专文凭,为后来所从事的玉米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6年毕业后分配到丹东农科院工作,先后跟着院里五位高级专家学习玉米育种技术,仅用五年的时间就主持培育出“丹玉2018”国审品种。
玉米田的眼泪
光阴似箭,弹指之间来到1997年,为了响应国家鼓励“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的号召,宋协良源于骨子里的韧劲和自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毅然决然的放弃国家干部身份和事业编制,离开了工作三十多年的丹东农科院。白手起家,成立了辽宁省第一家民营私企丹东北方玉米研究院,带着两个学习农学还未毕业的儿子一起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
艰辛征程多磨难,男儿有泪不轻弹。就在自己创业充满希望的第三年的春天,有个学生从试验地跑回公司对宋协良的妻子说,“马姨啊,宋老师蹲在玉米苗地里放声大哭呢。”她马上跑了过去,当时一看透心凉。原来是为了省钱,买了廉价的假化肥。结果刚出土的玉米苗让化肥烧了,宋协良三年的辛苦和几十万元的研发投入顿时化为乌有。
曾经一颗一颗南繁北育精心选育的育种材料,却遭遇毁灭性的烧苗。这对于宋协良来说,不啻于亲生骨肉的离别。因为玉米育种的材料没有再生的过程,这意味着之前所有的付出全部白费了。
此刻,宋协良多年的积蓄已经花光,当初的梦想似乎离他更遥远了。
然而,黑土地里成长起来的东北人,骨子里面就有股倔强劲。这种倔强的性格,在宋协良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永不言败的韧劲
为了实现不忘初心的梦想,绝境中的宋协良,从头开始,为了把损失的时光抢回来,他把目光瞄向了海南。带着一家人到海南租下一间草房、一块农地,以为国营种子公司代繁玉米原原种赚钱来填补育种经费。
“要知道,代繁提纯玉米原原种,是玉米繁育推广中最费力的技术,也是最受累而且也是利润最低的活儿。”宋协良的长子宋雷坦言,“当年到海南搞育种,完全是靠借钱来代繁玉米亲本种子,一斤才挣两毛钱。”
“当时租住的廉价屋子,晚间躺在床上,房顶都能看见星星,蚊虫叮咬更是常态。我赶在去海南前做的近视手术,当时,医生建议我休半年假,但我舍不得离开玉米地,因为那些玉米苗都是我夜里常梦见的娃。那年去海南租的房子没有电灯,白天风雨不误下地授粉,晚上点个油灯写第二天的授粉方案,结果落下了病根子,眼睛没养好,现在左眼视力是0.8,右眼视力才0.6。”代繁的种子从海南用集装箱发回凤城,经过精选和检验合格后再给用户送过去。“那时没有高速路,满载种子的老解放挂斗车在经过一个叫南天门的陡坡时,刹车失灵,汽车顺坡冲向左侧的几十米深的悬崖,若不是紧急操作把方向盘打向右侧蹭崖壁阻停,这连种带人翻下深沟,良玉种业就没有今天的总经理,我老爸也没我这个儿子了”——宋协良二儿子宋雨回忆创业路上的惊险一幕。
汗水培育的硕果
宋协良为了早出科研成果,玩命地争时间、抢速度,别人南繁北育每年种植2代,而他一年完成4代,四十多年来从没间断过,半生时间,几乎天天用脚丈量着大地,用汗水书写着人生。
苍天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自2008年良玉66、良玉88系列品种成功获得审定后,宋协良完成了追求卓越的第一步,创造了国产品种也能实现机械单粒播、按粒卖,让东华北春播区有了可同先玉335媲美的品种,因为抗倒性好、抗病性强,在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种业的实力,率先引领东华北春播玉米进入了新时代。
人行山腰路更陡,船到江心浪更急。随着国外种企借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了推进玉米的全程机械化,主动迎接挑战,宋协良以超前的理念、前瞻的思路把育种聚焦在高抗倒伏保高产的目标上。
自2002年开始设计到2012年良玉99经过布拉万台风的考验通过国家审定,良玉种业再次实现了自我超越,让东华北有了八级大风刮不倒的“铁秆优质品种玉米王”。
在我国玉米育种界,许多专家辛劳一生而育不出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品种,而宋协良以独创的育种思路培育出了良玉66、良玉88、良玉99,还有良玉188、良玉918、良玉911、良玉119等系列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良品种多达70余个,被业内誉为“高产专家”,创建了享誉全国的“良玉”品牌。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6年,良玉种业的五个玉米品种应邀参加了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举办的首届杨凌全国玉米新品种观摩展示交易会,秋天评比结果出来后良玉参试的品种包揽了前三名。2017年,他们应邀继续参加第二届杨凌全国玉米新品种观摩展示交易会,依然捧回了冠军和亚军杯。如今,“良玉”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出民族品牌。二十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6000多万亩,带动农民增收、创造社会效益达120多亿元。
万顷青纱帐中,闷热玉米田里,亘古不变的“白大褂+黄胶鞋”,宋协良带领一家人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在新品种培育的道路上踩出的是一步步坚实的脚印,还有一次次被刷新的玉米高产纪录……
深扎黑土地上的良心
宋协良认为,以前大家偏爱高秆、晚熟、稀植、大穗形的玉米品种。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栽培技术的进步,国外科学技术的引进,传统观念需要引导和改变。密而不倒伏、密而无空秆、密而不秃尖,颗颗有棒、棒棒均匀,这才是适宜机械化推广的高产育种目标。
宋协良告诉记者,“好的科研成果不能只写在审定证书里,还要把农民需要丰产丰收、高产高效的玉米种子种在大地上,只要看到农民丰收的笑脸,我比什么都高兴。”
“自己父母不种的种子,决不卖给农民”。这句话,是良玉二十多年来奉行的企业文化。“农民种地实在太不容易了,玉米一青一黄就是一年。农民不仅靠地吃饭,而且还靠卖粮钱供娃上学。种子对于农民来讲太重要了,就是一年的生活保障。丰收是喜悦,歉收是灾祸。遇到歉收全家一年的生活就失去依靠了。”妻子马金荣说:“老宋的这句口头禅,不是张口随便的简单说说,而是有着知青挨饿的记忆和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肺腑之言。所以要真心做到‘自己父母不种的种子,绝对不能卖给农民种植!’要保证培育和生产的良玉品种,颗颗都是良心种,让广大农民放心种。”
科学布局先手棋
善于取大势,才能成大事。
“中国有句古话,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机遇成就事业,选择成就人生。”宋协良介绍说,“我是在2016年开始关注杨凌的,2018年成立了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继‘丹东良玉’之后的‘二次创业’。”宋协良之所以选中杨凌示范区这个平台入驻,主要是认定杨凌示范区在中国农业领域和种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三大优势。
首先是地理位置优势。杨凌位于我国地理位置的中心点,背靠大西南,面向黄淮海,左邻苏皖,右连大西北,是一个发展农业、振兴种业的核心地理位置。
其次是区位发展优势。杨凌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农高区,身处古丝绸之路起点、今日“一带一路”开放新高地的陕西省。农高区、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上合组织农业示范基地……这些优势相互叠加、无缝衔接,无疑具有绝佳的发展优势。“进可攻”有利于做农资出口贸易,“退可守”是开辟国内种业大市场的宝地。
其三是服务优势。杨凌是国家农高区建设的“先行者”、创新的“引导者”、先行先试的“践行者”。从陕西省委、省政府至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大力支持种业发展。从良科入驻以来,无论是从政策支持,还是为企业服务的态度、力度等多方面,良科人都有深刻的感触。时时激励着杨凌良科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更加拼搏奋进发展中国种业的信心。
如今,70多岁的宋协良依然工作在玉米育种一线。他在杨凌布局成立了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玉米、小麦等主粮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资源改良与创新的综合性农业公司,是未来中国种业的又一颗璀璨之星。
一颗种子的诺言
日前在杨凌的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记者目睹,由科企合作专家选育的憨丰3468、西农926和良科5号、良科6号、良科21号、良科28号等一大批优质小麦品种,长势喜人。众多小麦良种相互簇拥,犹如雄兵巨阵耸立田间,仿佛默默讲述着良科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人故事。
杨凌良科入驻杨凌示范区三年来,总投资超过 5000 多万元。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保持先进水平,争创领先水平,仅研发经费投入超过2000多万元。为了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和国内发展种业突飞猛进的态势,宋协良带领团队制定了二十年战略发展规划和十年发展目标,决策在3年—5年内主要做好五件大事:
一是创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A证)种子企业。拟在2023年末完成注册,填补陕西省空白。
二是创建千亩智慧示范基地和上合组织实训基地,创建的目的是汇集全国农作物最新科研成果的示范展示、教学培训,标准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基建工程建设。规划在2024年末,完成占地面积35.25亩、总建筑面积40030.36平方米的基础工程建设。其中,科技研发中心综合办公楼9754.6平方米;科技创新生物技术检验检测中心6767.32平方米;种子储藏地下恒温室10238.97平方米;种子资源保存低温储存库3000平方米;智能种子生产加工线4300.87平方米。目前规划设计通过审批,已进入招标待建程序。
四是创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学研联盟和科研成果创新与转化中心,三年内完成育繁推产业架构建设,创办小麦工程技术研究院和玉米生物技术研究院,为行稳致远的发展筑牢基础。
五是创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施数字化管理的品种试验测试基站。五年内计划在国内11个农作物主产省份建设60个自主可控的实用高效的品种测试站。
如何让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着力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宋协良倍感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使命感、危机感时时刻刻在推动着他争分夺秒加快研发,加速推广。他说,近三年发展目标总投资预算达3.14亿元,五年实现研发成果和市场推广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跻身中国种业十强。目前有越来越完善的科研体系,越来越庞大的研发团队,还有越来越多热爱农村立志种业的人才加盟,杨凌良科的伟业一定会早日实现。
宋协良深情地说:“我现在所干的事业,基本上是我看不到结果的事业,为了中国种业,我愿做一棵不老青松,扎根在土壤中。”这是“为了一粒种子”的承诺。至此,宋协良和他的良玉与良科,就像一颗玉米种子,深深地植入了杨凌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