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农业装备站2022-11-14 10:12:20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现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点和潜力所在。导致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是长期而复杂的,但一个共同的实际是丘陵山区的耕地条件差,不适宜农机作业。
一、基本概况
丘陵山区有效土层较厚,局部地方甚至高达数十米,土壤质地疏松,孔性和容重适中,具备良好的耕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宜机化改造可以较大程度进行切土,在不需要客土回填的情况下保持挖填平衡。
丘陵山区地表侵蚀切割严重,塬梁峁川相互交织,地形破碎复杂,地势高差悬殊,造成了耕地细碎分散,单个地块面积普遍较小,地块间空间联系不紧密。宜机化改造通常会打破原有耕地界址。
二、丘陵山区农机发展现状
从装备情况来看,农机总动力仅占42%左右,且微耕机和50马力(1马力约等于0.735 kW)以下的中小型机械占比较大。从机械化生产情况来看,耕整地环节多借助微耕机进行旋耕作业,大多数地块无法开展深松作业。播种、中耕、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远远低于平川地区,人畜力和半机械化作业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十分突出。
在改造对象的选择上,要求改造前地块坡度不得超过20°,实践中尤以6°~15°之间坡耕地为主,禁止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及各类保护区内开展宜机化改造。改造区域要求道路通达、土层深厚、集中连片,改造地块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集中连片面积多数在400亩以上。
改造后的耕地除特殊原因外,均具备改造后的下一个种植季及时复耕的条件,且复耕时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三、宜机化改造工作成效
实践表明,宜机化改造对于提升当地机械化生产水平是立竿见影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机装备运用水平的提高;二是农机作业环节的增加;三是综合机械化率的提升。
有效地减少了耕地撂荒:通过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深入调研发现,丘陵山区的耕地撂荒现象十分突出,个别村镇甚至出现了连片撂荒的情况。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业生产效益的问题,有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的“空心化”问题,也有长久以来被忽略的农机化问题。事实上,农民种地的主观意愿是在受到土地耕种捆绑的条件下降低或丧失的,很多撂荒地都是因为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在此情况下,壮劳力耕种效益低而年迈劳动力无力耕种,进而导致耕地撂荒。因此,机械化生产是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且保证土地正常耕种的唯一手段。与此同时,宜机化改造通过对地块进行归并联通和优化布局,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实施宜机化改造,改造后的土地大部分流转到合作社进行集中经营,进行产业化发展,拓展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在家就业的机会。同时,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