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需要。在辉南县辉南镇双龙村双龙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粉碎打包后的秸秆整齐码放在仓库内,工作人员正在给圈舍内的牛添加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秸秆。合作社负责人闫方民告诉记者,这个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4月,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有繁殖牛和肉牛共计100多头,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后,年消耗秸秆量200余吨,不仅提高了合作社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市发挥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为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着力打造人参、葡萄、绿优稻米、中小药材、林特山珍、畜牧业六大农业龙型经济集群,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持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呈现出加快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总产值达到185.8亿元,同比增长9.4%;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2亿元,同比增长6.4%,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7户。
抓布局优化。我市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加强顶层设计,确定发展路径,制定出台《通化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科学规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目标任务。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成立工作专班,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实行包保机制,保障了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抓项目建设。围绕六大农业龙型经济集群发展,精心谋划、集中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引领和产业带动作用。目前,吉林紫鑫药业药用人参精深加工联合体、集安益盛药业化妆品人参精深加工联合体、吉林云岭特色野山参精深加工产业联合体、吉林参威通化快大人参市场加工仓储营销一体化等四大“长白山人参”产业集群项目有序推进;麦吉翁酒庄、万通葡萄酒5000吨生产线、通化有点牛公司大型肉牛养殖基地、柳河县孤山子镇七棵树南岗村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等项目顺利实施;通化县西江稻米小镇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外,推荐“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吉林省优质、食味水稻重大新品种培育”等科研项目申报省科技厅农业领域重大科技专项。
抓龙头带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头部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57户,其中国家级9户、省级43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32户。东方红西洋参(通化)股份有限公司、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入选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百强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
抓园区集聚。通过园区建设、集群集聚发展,增强园区平台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业态融合。集安市国家级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从事主导产业企业达到439个,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60个,实现园区总产值83亿元,加工转化率93.3%。通化县省级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从事主导产业企业达到830个,实现园区总产值65亿元。目前,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到1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36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个;国家级产业强镇5个。
抓品牌引领。打好“特色”牌,积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和食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组织开展“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通化西洋参”等“通字号”人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工作,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通字号”精品品牌。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长春农博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各种展销推介活动,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全市累计建立通化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9个、企业品牌29个、产品品牌22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99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