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2-10-14 17:17:41
民以食为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转变,这就对农产品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安全”二字凸显了老百姓对食物的朴素期待。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没有质量安全这个“1”,产业发展水平再高最终都可能会归于“0”。随着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期待度更高、容忍度更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等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农产品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得以稳稳守护。
十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发展的高度;十年也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发展的幅度。从“吃饱”“吃好”再到“吃得安全健康”,这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大创新,更是一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大变革。
守底线
——打造最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筑牢“舌尖安全”新屏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严”字当头,才能“安”字兜底。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抽查,麻烦把这一批次的蔬菜取一些样品给我们。”在山东日照,市、县、乡三级联合开展的蔬菜水果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执法人员深入农产品生产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抽取样品、快速检测、巡查检查等例行工作。同时,工作人员还会发放禁限用农药名录、通告,与生产主体面对面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常态化监测建立在完善的农产品检测体系之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起以部级检测机构为龙头、省级检测机构为骨干、市县级检测机构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至2020年底,部、省、市、县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达2297家,检测人员2.41万人。监测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和农产品产区、城乡居民主要消费品种。
合格率连续7年达到97%以上!这份成绩单得来,正是得益于近些年我国对农产品监测体系制度持续的投入、推进和完善。
“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要第一时间进行检测,进入超市前还要复检,也就是说,进入每个流通环节都会进行检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静介绍,目前农产品在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前实行“逢进必检”,极大程度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纲,监测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技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范围真正实现了“无死角”覆盖。
“现在在农药市场上,高毒农药你想买都买不到。”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一家农资店的柜台上,“购买农药需实名登记”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农资店内,数名执法人员正对进出货电子台账以及购买人登记记录进行着仔细查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严厉打击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行为,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高毒高风险农药的管理。近年来,我国对46种农药采取了禁用措施。农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倒逼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型升级。
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七部门部署启动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行动目标很明确,瞄准豇豆、韭菜、芹菜、鸡蛋、乌鸡、肉牛、肉羊、大口黑鲈、乌鳢、鳊鱼、大黄鱼等11个重点品种,采取“一个问题品种、一张整治清单、一套攻坚方案、一批管控措施”,实行精准治理。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行动”就是要聚焦重点品种,采取精准治理模式,控源头、抓生产、盯上市、强执法、建制度,加快解决禁用药物违法使用、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无论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还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抑或是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针对薄弱环节、突出问题,监管部门始终坚持重拳出击、严惩重处。十年来,全国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3126.3万人(次),检查生产主体(基地)1883.4万家(次),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震慑。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牢牢守住“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这条底线,坚持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聚焦突出问题,为“舌尖安全”筑牢坚强屏障。
相较于其他产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依靠传统“人海战术”监管检测,不仅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很难行得通。面对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依然存在、持续多年2%-3%的不合格率等诸多难啃的“硬骨头”,变革势在必行。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既有工作思路,将“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治理”,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的破局点。
“我承诺对生产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一是不使用禁用农药兽药、停用兽药和非法添加物;二是常规农药兽药残留不超标;三是对承诺的真实性负责。”家住河南郑州的孙女士拿起手机扫了扫鸡蛋包装盒印有的电子承诺达标合格证,生产主体承诺的内容立刻显现出来。“还别说,有了这样的承诺我肯定吃得放心多了。”孙女士乐呵呵地说。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自此,农产品带证销售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有了制度保证。
“‘承诺、达标’两个词,时刻提醒生产者增强自律意识,压实了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合格证既是上市农产品的“身份证”,也是生产者的“承诺书”,一端连着生产者,一端连着消费者,生产者“撰写”责任书,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试行以来,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和超市随处可见合格证的身影。截至2021年底,全国2806个涉农县均开展试行工作,试行范围内65%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常态化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
数据是成绩最好的体现,也凸显了合格证的“含金量”。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部、省两级均组织开展了带证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9%。
如果说承诺达标合格证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可追溯体系则给农产品生产者戴上了紧箍咒,不断提醒其时刻提高自律精神。
一大早,南京市江宁区丰硕农场负责人高凤元正仔细查看番茄长势,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将番茄从育苗至施肥的每个步骤上传至追溯管理平台。“通过入网追溯,不仅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也可以倒逼我们生产者务必守法经营。”高凤元边给番茄拍照边说道。
番茄“触电上网”,联通了无数消费者,种植户们面对市场关注,减药增效的动力十足。仍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监测数据显示,该地区生产农产品化肥使用量在2020年较5年前减少15%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17.5%。
在河北、海南、广西……当地主动对“三菜一蛋”等重点监测农产品开展全程追溯试点;在广东深圳、江苏宿迁,农产品追溯信息已经进入当地机关、校园食堂;在天津、安徽、湖北、四川……当地依托追溯平台,广泛开展网上巡查检查,例行监测次数持续增长。
目前,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全面推广运行,部省追溯平台初步实现有效对接,全国实现信息化追溯管理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突破100万,其中规模主体占全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0%左右。
“用信息化手段记载农业投入品使用,出入库管理等生产信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可追、去向可查、过程可控、责任可究的目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门不断转变思路,创新监管手段,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覆盖的全新监管体系基本建成。
创优质
——绿色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满足
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柴达木枸杞、库尔勒香梨……
这些耳熟能详的高品质农产品,承载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向往”。应当看到,人民群众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正在持续增加。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这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程持续推进,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代表的高品质农产品供应持续增长,“看得见、吃得着”的新变化正不断出现在餐桌上。
走进位于山东省兰陵县的绿沃川智慧农业示范园,只见一排排翠绿欲滴的生菜整齐划一地排列着。这个2.55万多平方米的智能蔬菜工厂,鲜有工作人员的身影,种植全过程都由物联网操控。这些产品直供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高端市场,每斤价格近20元。
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解资说:“通过我们的环控系统,可以对温度、湿度、肥料等进行一个精密调节,蔬菜随时处在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产量更高,品质更有保证。”
按照中央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的要求,农业农村部启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果菜茶标准化示范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近1.8万个,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产基地标准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接收到持续稳定的舌尖美味,也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与发展夯实了基础。
清晨,山东省阳信县的退休职工王士贤冲上了一杯宜宾早茶,早餐还配有一盘宁夏菜心,时令蔬菜新鲜可口。千里之外的宁夏贺兰山下,菜农们正忙着采收菜心,一筐筐鲜嫩的菜心,即将发往全国市场。
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从西北草场再到江南鱼米之乡,十年来,伴随着政策东风,宁夏菜心、舒兰大米、正阳花生等数百个地方特色产业得到支持,百亿年产值的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涌现。
截至2021年底,全国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获证单位超过2.8万家,产品总数近6万个,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总量超过2亿吨。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是健康安全的代名词,守护并支撑着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标准处处长朱泽闻表示,消费升级呼唤高品质食材,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发展恰恰呼应着社会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强烈需求,并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升级。
社会对绿色、有机和地标农产品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升温。2018-2022年,“春风万里绿食有你”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连续5年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2021年,“地标农品中国行”活动在宁夏等地相继启动。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主流媒体、电商平台……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凸显了绿色食品、地标农产品在当下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活动直播间十几万观众更是引爆社交平台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关注和热情,“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乎大局。从“产”到“管”,从“舌尖安全”到“舌尖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框架更加完备、制度更加成熟,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人民多元化食物需求铺上了安心、安全的底色,稳稳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作者: 王小川 丁乐坤
中国幸福产业加速发展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
农民日报:“舌尖安全”守护稳稳的幸福
喜迎二十大丨宜居城市展画卷 幸福流淌城乡间
警农联合强宣传 共筑农机安全生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