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赤水市委组织部 2022-05-24 10:27:31
近年来,赤水市不断丰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践载体,立足竹木资源禀赋,围绕竹原料加工探索出了“村集体+合作社”的特色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产业入社”,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上的新跨越。
支部领办,激活“动力源”
“以前啊,竹原料收购价格低,群众不愿劳动,村里要完成镇里分配的竹原料任务工作十分困难。而现在不同了,村里自己开办竹原料切片厂,收购价格上来了,运输、销售也不用愁,去年我们还超额完成任务勒!”赤水市丙安镇艾华村党支部书记王仕华说道。
在赤水市丙安镇,有一间由“10张借条”筹建起来的竹原料切片厂,那是由党支部书记王仕华带头召集村内7名村“四职”干部、群众以个人名义向当地信用社贷款120余万元,无偿借给村党支部所领办的企业作为启动资金,所以老百姓都说是他们自家的切片厂。2020年11月4日,随着载满竹料的货车向赤水城区方向驶去,标志着总投资140余万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艾华村竹原料切片厂正式投产,集体经济“产业入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就这样,8个人用“10张借条”建起了老百姓自己的竹原料切片厂,艾华村党支部用一个切片厂不仅打开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入社”的新天地,还搭起了百姓共同富裕、产业富民强村、组织一呼百应的连心桥。
党建领航,挺起“主心骨”
2020年以前,赤水市丙安镇竹木资源的实际利用价值不高,直接带动群众人均增收还不足500元。该镇党委审时度势,依托竹木资源优势转型升级村级产业项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彻底激活村级产业发展活力。
2020年,艾华村党支部尝试开办竹原料切片厂,将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全部纳入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了营销收入40余万元,顺利打响了“产业入社”红火势头的第一枪,率先享受到了坚持党建引领的“红利”。
近年来,赤水市坚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金钥匙”,采取“支部+合作社+产业+群众”方式,推动全市“产业入社”,培育特色产业,“艾华村党支部式切片厂”越来越多。2021年,全市12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产业入社”示范村艾华村收入突破600万元。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和保障。赤水市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目前,我市在竹原料、石斛、乌骨鸡、冷水鱼等产业链上建立产业党支部17个,1200多名党员将党旗插在产业一线,让红色党建领航绿色产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集体收益。
“头雁”领路,带着“群雁飞”
群雁高飞头雁领。近年来,赤水市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头雁”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乡村振兴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丙安镇艾华村党支部书记王仕华就是“双培养”工程的受益者。王仕华被纳入县级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王仕华从工作的“参与者”转变为“指导者”,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大力发展竹原料产业,集资修建“艾华村竹原料切片厂”,引领村民以地入股、以工入股,推动“产业入社”,带动全村1500余人致富增收。
赤水市实施的“双培养”工程是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在全市30岁左右,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村“四职”及返乡人才中,分级遴选出遵义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8名,赤水市级领军人才11名、培养对象21名,乡镇级培养对象182名,参与到“村集体+合作社”的实践中来。同时,为提升“头雁”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力,着力开展“村级干部队伍学历提升计划”,提升全市50岁以下的村级干部学历。另外,为让“头雁”干有奔头、干有劲头,结合《赤水市村级干部等级序列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建立村干部工作报酬增长机制,进一步提升基本报酬待遇,激发干事热情。
产业领跑,点燃“加速器”
艾华村党支部书记王仕华说:“在‘产业入社’以前,竹原料被私人投资切片厂垄断,供需关系不对等,收购价格被压得很低,价格从420元/吨到460元/吨不等,群众砍伐积极性不高。而现在,我们成立集体经济的切片厂,探索建立‘统购直销’模式运营,以不低于490元/吨进行收购,加上节约的运输等成本,群众比以往每吨增收100多元,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统购直销”是“村集体+合作社”新模式下最大的特点,通过统一收购、直接销售,即节约运输成本,又可以统一调度,减少层层加价的中间环节,有效打破私营切片厂的垄断地位,提高竹原料收购价,最大程度地将利益留给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