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1-12-28 09:05:40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22年“三农”工作。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2021年是“十四五”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一重要的历史时点上,做好“三农”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公报来看,这次会议部署具体、措施周密,特别是对保障初级产品供给、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等底线问题提出了“硬要求”。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这次会议释放的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再次强调初级产品供给问题。
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已强调过该问题。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专题会议研究“三农”工作时,再次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初级产品,既包括粮食、油料等初级农产品,也包括矿石、煤炭等基础工业原料。初级产品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保障一个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石。
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散发多发的局部疫情以及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全球初级产品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增强。这个背景下,将粮食安全和油料供给纳入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格局中审视,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一个具体体现。
关于粮食和油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的要求非常硬、非常实。此前,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农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还有一些地方落实占补平衡不到位,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问题。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过去多年里,因为市场效益的原因,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持续缩水,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此前,农业农村部提出“大豆振兴计划”,但几年下来成效并不显著。此次会前,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这个状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有“可考核的成效”。
明年重点“稳”什么?
我们的经济工作一直在强调一个“稳”字,“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已经提了很多年。但在不同的年份和背景下,“稳”字都有着不同的内涵。
前些年经济增速比较快的时候谈“稳”,实际是稳定货币和财政政策,主要是防范经济过热的风险;过去两年面对世界疫情和外部不确定性谈“稳”,关键是要将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是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
今年“三农”工作中“稳”的内涵,公报中实际已经有所体现:首先是从全局上讲,要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其次是具体到农业内部来讲,就是粮食和油料要稳面积、稳产量,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最后是从农村现代化角度讲,有序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对新脱贫地区而言,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一条底线。
人居环境从哪里破题?
会议指出,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
在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一系列措施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处于先导地位,具有示范效应。
从各地工作看,当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改厕进展参差不齐,个别地方存在工作不到位,或者改厕不实用的问题;二是有的地方重面子、轻里子,并没有从“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的角度入手去开展工作;三是不少地方存在过度投入、过度建设的问题,对于一些人口仍在流出的空心村,不宜盲目开展投资建设。
今后,改善人居环境,首先要注重的就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对于生态功能区村庄、空心村、小规模村庄,要适度开展空间上的调整合并。
其次,不妨编制实用型的村庄规划,开展对农民切实管用的村庄建设,着眼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而不是追求“一白遮百丑”的面子工程。
当然,农村人居环境要与农业生态环境统筹考虑、一体部署。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结果高度关联,农业环境治理不好,农田生态系统就脆弱、农业生态屏障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农业生产环节如果存在污染,也会向生活空间传导。而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就成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特约撰稿人 |陈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抓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粮食安全,总书记为何强调这两个字?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明年“三农”工作定调,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